李德馨

【20220712、摘编转载】

文库之人物篇

  • 李德馨(1925年~2015年),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麻醉学开拓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麻醉学贡献奖、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终身成就麻醉学家获得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创始人。

    1950年毕业于Medical School of St.John's University in Shanghai,先后获理学士(B.S.)和医学博士(M.D.)学位。1950年7月起任华东军区医院(原名南京中央医院,后改名为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2年起开始从事麻醉专业。1953年赴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麻醉科吴珏教授门下进修学习。198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85年开始先后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和徐州医学院教授,先后承担病理生理专业和麻醉专业硕士生导师。

    李德馨教授自50年代从事临床麻醉工作以来,在当时条件下,艰苦创业,克服种种困难,为国内麻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6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将深低温自肺循环体外循环术用于临床心内直视手术。1962年,应用头部选择性重点降温与脱水综合疗法对一例心跳骤停超过10分钟的患者脑复苏获得成功,并在其后两年中,即有8例成功经验。并于脑复苏的经验体会和设想,在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和1977年科学大会专题报告上受到广泛重视,并开始在全国推广。1966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按照ICU的设想,建立了麻醉科领导下急救病房,进一步提高了危急病症抢救的成功率。文革期间,因形势需要,离开麻醉科,转入实验科病理生理组,致力于高压氧舱的设计、建造和应用。同时,钻研血气分析仪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指导呼吸衰竭的监测和治疗,成绩卓著,同时,在国内较早引进ARDS概念和休克微循环学说,并做了推广。

    李德馨教授通过对自肺灌注压调节问题的破译,在国内首先成功开展Drew氏法自肺灌注深低温术的临床应用;通过对多年心肺复苏成功案例的深刻钻研,他首创“头部重点低温脱水综合疗法”,结合高压氧进行脑复苏获得成功,此项研究证明了脑缺血4~5min的“安全时限”可以突破,比国际上倡导应用浅低温于脑复苏提早了40年;通过对淡水溺亡复苏坚持不懈的关注,他发现暴发性肺水肿和继发性纤溶是心脏复跳后终至不治的两大障碍。在总后八五规划中,担任重点课题“脑复苏机理研究”的负责人,通过与多位研究生的共同努力,阐明了头部重点低温具有及早恢复ATP活性并使大部分脑细胞免于死亡(即目前认为属于“延迟性死亡”或“凋亡”)的效应。

    李德馨教授1964年至1996年负责组建和领导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组(委员会)32年,团结各兵种专业人员,支持全国麻醉学术活动, 对于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南京)和第二、三次全国会议(哈尔滨和德安)的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1979年,在总后第三次科委会上再次被聘为科委委员并兼任麻醉与复苏专业组组长,同年在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当选为全国麻醉学会委员,并受大会委托出版和主编《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此后后担任《中华麻醉学》副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1984年创办并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并分别担任《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临床麻醉学杂志》主编27年和15年,在改任名誉主编后仍继续承担《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的主编工作。还先后编著“酸碱平衡的理论与临床”、“实用急症医学”、“复苏学习资料”;并编译了“高级心脏复苏”、“心肺脑复苏”等书。此外还参与编写和审校(或译阅)“心脏外科学”、“野战外科学”、“实用临床麻醉学”、“现代麻醉学”、“21世纪高等院校麻醉专业教材”和“麻醉科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教材等学术专著。

    李德馨教授是新中国麻醉学科重要奠基人,于2004年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2007年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生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