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针刺麻醉

【20240202、摘编转载】

文库之资讯篇

  • 1975年4月,中国邮政发行了四枚一套《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编号T12)特种邮票,其中第一枚是“针刺麻醉”。邮票画面是:五位医生和一名护士正在通过针刺麻醉为病人手术。

    与此对应的一幕,发生在仁济医院手术室。时间是1972年4月19日上午。

    15岁少女孙美新将进行法洛氏三联症的修补矫正手术。在当时,这一病症患者大活不过20岁,临床主要症状为活动后心悸、气急、易疲劳,晚期病人可出现心力衰竭。与以往不同的,这是国内第一个接受针刺麻醉下,通过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来修补矫正“法洛氏三联症”的患者。

    与手术医师王一山、冯卓荣、叶椿秀一起的,是胸外科麻醉师孙大金、许灿然,中医师秦亮甫(针刺麻醉),将麻醉师与主刀医师一起推到了第一线。

    作为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早从1849年起,就在氯仿麻醉下开展外科手术,上海的麻醉也从此时开始。孙大金是我国著名的麻醉学专家、交大医学院麻醉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展心血管手术麻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9:35,手术正式开始。在分离胸膜时,孙美新开始感到胸闷、气急。“快用腹部呼吸!”孙大金和秦亮甫嘱咐病人调整呼吸方法,同时通过针麻仪调节刺激量,提高镇痛效果,孙美新的症状开始缓解。

    10:00,胸骨被切开,拉构撑开胸腔,孙美新听着电锯声,神志清楚、能睁眼讲话、不皱眉、不喊痛。孙大金微微颔首,他对患者的麻醉效果十分满意。

    叶椿秀将人工心肺机推至手术台旁,准备实施体外循环。顺利打开心包膜之后,患者心脏手术也完整暴露,王一山和冯卓荣常规检查了心脏病变部位,确认术前诊断。

    王一山对孙大金说:“体外循环马上开始,请把双腿发麻、发热等反应告诉病人,让她做好准备。”孙大金向孙美新重复了一遍。

    护士在一旁不断鼓励病人,要好好配合医生。病人一边要求喝水,一边听护士讲故事。

    体外循环开始。王一山镇静、熟练、迅速地打开患者右心室,在室间隔上找到那个洞开始修补。对病人来说手术时间越短越好,王一山与冯卓荣的配合简洁利索,没有多余动作。

    患者血流量、血压均正常。当最后一针缝完,冯卓荣剪断线结,距离第一针只有两分半钟。

    接下来的手术进行得相当顺利。当心脏切口缝合完毕,体外循环撤下时,王一山亲切地呼唤一声:“孙美新,你的手术完成了!”

    孙美新张开眼看医生,笑着轻轻点头。孙大金与在场的所有医生都欣慰地笑了。他平时最强调“团队精神”,他们这个精英团队此刻联手创造了医学奇迹。

    中国的针灸治疗术早就风靡欧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特别提出要参观针刺麻醉手术。但长期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一直是针麻的禁区。周恩来总理为此指示:“针麻要超越体外循环这一禁区。”

    如今,孙大金和秦亮甫联手将针麻运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医学禁区终于被一举打破。这项成果成为国内国际突破性科研创举,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国际外科学会上发布,并在1974年春季广交会上专栏展出两个月之久。美、英、法等医学代表团,都相继来仁济观摩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而中国邮政更将王一山、孙大金他们的形象定格在这枚邮票上,使中国针刺麻醉医学成果插上千万封信笺的翅膀,飞向世界各国。